“炒股就是炒预期” —— 这句话深入人心,但很多人对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预期值得参与存在误区。
👉 核心原则:每笔交易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预期逻辑上,否则就是情绪化操作。
并非所有预期都值得参与,可持续性强的预期必须满足至少一个特性:
特性 | 定义 | 示例 |
---|---|---|
1. 持续性预期 | 逻辑需要较长时间兑现,不会短期见顶 | - 无线耳机替代有线(漫步者周期) - 半导体国产替代(长期产业升级逻辑) |
2. 普及性预期 | 受众广泛,普通投资者也能轻易理解 | - 新冠口罩需求爆发(全民认知) - 布洛芬抢购潮(无需科普) |
3. 不可证伪性预期 | 逻辑无法被立即验证,市场“宁可信其有” | - 新型传染病传闻(疫情初期炒作) - 朦胧政策利好(未经官方证实前) |
📌 关键点:持续性预期≠一定大涨,但能规避“短期兑现”风险。
👉 结论:简单粗暴的逻辑 > 复杂高科技题材(短线爆发力角度)。
📌 终极口诀:
“预期未兑现,炒作不会断; 普及性越强,行情越疯狂; 真假难辨时,先炒再观望!”
适用人群:希望摆脱盲目交易,建立系统化预期评估体系的投资者! 🚀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炒股就是炒预期。这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但其实很多人对于什么样的预期才值得参与博弈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以至于在一些预期已经证伪或者兑现的时候,都还茫然不知,乐在其中。
其实所谓预期,就是我们在结合了所有技术和逻辑后得出来的对整个市场或者某个方向或者某支个股的主观认知。这个认知会因为每个人的技术水平、理解力水平、分析能力水平和消息渠道而存在偏差。这也是预期差的一种形式。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去打一个板,你一定是奔着两种预期去的,要么你预期它封住了大概率会有溢价,我们冒着炸板的风险博弈的是这个溢价。要么你预期它即使没有溢价,也大概率盘中会有拉斤,会有人来接力。我们打一个板,"总到底博弈的只有这两种预期或者这亏,预期的叠加。但是在实战中我发现,很多人打板,仅仅是赌这个板能不能封住,只要封住了就很开心,至于明天有没有溢价,有没有人会来接,他们并没有什么概念。而且这个群体还不在少数,像这样的交易,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交易逻辑是什么,完全可以理解成一种赌博行为。再比如说,很多人跟过庄,跟庄其实也是一种预期,你判断庄还没有出货,后面会有一个还续拉升出货的动作,这就是你博弈逻辑。那么基于这种逻辑的话,你的操作就应该是大跌大买,小跌小买,开始大幅拉升了,你它跟着慢慢出货。但在实际操作中呢,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跟庄,但还是经常追涨杀跌,被狗庄反复玩弄,这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博弈的预期是什么,只是瞎猜狗庄明天要拉升了,哎呀怎么砸了,溜了溜了。所以所有的交易落实到最后,就是炒预期,而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准确地评估预期。
预期这个东西,说起来可大可小,要细分起来更是包罗万象。我们今天先要讲的,是逻辑型预期,比如一些题材或者个股,从逻辑层面,要如何客观评价其预期。
跟交易无关的东西我们就不提了,这里本人把市场上值得博弈的预期归类为三种特性:预期的持续性、预期的普及型和预期的不可证伪性。
1、预期的持续性:大家应该经常听到一个词,叫一日游。为什么经常出现题材的一日游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个题材缺乏持续性预期。所谓的持续性预期,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预期,要理解当前这个逻辑,是出于萌芽阶段,还是已经快要兑现。
比如说炒一号文件这个预期,这是一个非常明牌的逻辑,所有的资金都知道这个节点一号文件快出来了要炒农业,那么这个逻辑有持续性吗?正常情况下是没有持续性的,因为文件出来之时,也就是这个逻辑兑现的时候,逻辑兑现后就没有进一步预斯了那么预期也就跟着消失了。这种有明确时间节点的预期,一般都是提前埋伏,然后在兑现时间节点到来之前,都已经基本上炒完了。这种逻辑对于打板接力的资金来说,就不存在持续性,而对于提前埋伏的资金来说,持续性也有限,因为他们不会花个大半年时间去埋伏,可能也就提前个一个月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就兑现了。类似的逻辑还有什么XXX发布会,什么奥运会之类的,有明确的兑现时间的,这种逻辑一般最多就是小打小闹,很难走出真正的大题材,当然偶尔也有例外,比如说我们某某会议,某某文件,消息真正出来的时候大幅超过市场预期,那么就有可能再炒几天。
再比如说目前的房地产板块,房地产的整体基本面已经是明显的处于下行阶段,那么有什么长期持续性的逻辑吗?并没有,所以当前有时候炒炒房地产什么的,基本上就是在博弈政策利好,而当这个利好真的出现的时候,炒作预期也就兑现,不在具备持续炒作逻辑。所以为什么房地产板块特别容易消息出来就一日游,就是因为基本面上不具备长期逻辑。 我们再举几个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前两年超过一波无线耳机的,就是漫步者那个周期。为什么无线耳机能够走出这么好的持续性呢,因为当时而言,无线耳机是具备全面取代有线耳机的预期的,也就是说此前市场上所有的有线耳机最后都将更新换代,被无线耳机所取代,但是对于当时而富,我们可以预知,兑现这个预期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市场从全面有线耳机到全面无线耳机,方面需要消费者逐渐接受,以封面也需要技术的更新换代来降低无线耳机的成本,使得大家都能消费得起,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涉及的产业链也很广。那么这种预期就属于持续性预期,它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发展的。那么这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兑现的预期,就属于持续性预期。
为什么要尽量参与持续性预期?并不是说所有持续性预期都能大涨,是因为持续性预期不会有短期马上兑现的隐患,具备持续性的条件属于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有持续性预期的逻辑,还需要看题材的级别,题材的想象空间配合才能走出大行情。
2、预期的普及性:预期的普及性,指的是这个预期的受众群体的大小。比如说,这是一个小圈子里才知道的预期,还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预期。而受众越大的预期,代表着潜在的买盘越多,越容易发动较大级别的行情。
举个例子,新冠病毒开始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的时候,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民口罩的时代。当时的口罩到处哄抢,价格也水涨船高有些地方价格直接翻了几十倍。所以口罩的逻辑,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认知到的逻辑,它不需要任何小作文的科普,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大家都知道口罩供不应求,生产口罩的企业要发财了,买他们的股票!!!!所以当时口罩走了一波大行情,牛股不计其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个板块群众基础好,菜市场大妈不用科普都能人手一支口罩股,相比之下,为什么很多字母题材经常走不出来,就拿chatGPT来说,虽然逻辑绝对硬,持续性预期也强,但短线赚钱效应跟之前炒口罩的时候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就是因为这些字母题材没有经过科普,大家都不明白是搞啥的,你就每天10篇小作文地科普都达不到口罩这种简单粗暴的普及性认知。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布洛芬抢购,也是家家户产都能自发感知到的逻辑,所以炒起来的时候买盘非常活跃,和炒口罩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所以要轮爆发力,高科技的题材,往往没有肩带粗暴接地气的题材好。
3、题材的不可证伪性,有一些题材或者传闻或者预期,我们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但同时也不能证明它是错的,那么基于中华文明的良好传统,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往往就是先炒了再说。甚至有些逻辑你明明知道它是虚的,但无法证明,也是先炒了再说。而到了这个逻辑被证实或者证伪的时候,往往也就是预期兑现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炒股炒的就是朦胧的预期,这种朦胧,说的其实就是预期的不可证伪性。我们举个例子,在疫情管控期的时候,新加坡一此了新型不明肝炎,且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当时大家受疫情所困,已经是惊弓之鸟,听到有新型传染病,第一反应就是先炒了再说。至于这个传染病是否真会传到我们身边,谁也不知道,即使你认为它不会,但也无法证明,这就是预期不可证伪性的一种体现。
我们回顾历史的就会发现,大部分走出持续赚钱效应的周期,逻辑预期都最少具备这三个特性的其中一个,而一个特性都不具备的,大部分都是一日游。所以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点,就可以相对准确得评估出一个题材是否具备持续炒作的价值。
本文作者:dancoder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摘自-情绪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