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匹配规则、N值计算与涨停概率判定)
数据项 | 含义 | 实战关注度 |
---|---|---|
匹配价 | 当前竞价形成的价格(未真实成交,9:25确定) | ★★★★ |
竞价涨幅 | 相对于前日收盘价的涨跌幅(直观反映情绪) | ★★★★★ |
竞价量/金额 | 当前匹配的成交量(金额=量×价格,建议直接看金额) | ★★★★ |
未匹配量 | 当前价位的排队未成交单(红色=买单堆积,绿色=卖单堆积) | ★★★★ |
🔍 操作提示:
原则 | 解析 | 应用场景 |
---|---|---|
成交量最大 | 系统优先选择能成交最大量的价格作为开盘价 | 理解开盘价形成 |
价格优先 | 高价买单/低价卖单优先成交(如涨停价挂买单必然先匹配) | 隔夜单抢筹 |
时间优先 | 同价位委托按时间排序(通道党优势来源) | 一字板排队 |
📌 案例:
若涨停价买单1.2亿,卖单仅2000万:
- 匹配量2000万(成交),未匹配量1亿(排队)。
- 红色柱状图=买单堆积,预示强势。
N值 = 全天成交金额 / 竞价金额
🚀 涨停判定条件:
潜在买盘(15×竞价金额) > 极限抛压 → 涨停概率极高
首板成交额 | 二板竞价最低要求 |
---|---|
5000万~3亿 | >800万 且 >首板金额的1/15 |
>5亿(中军) | >首板金额的1/20 |
<5000万 | >600万 |
💡 意义:确保资金承接力达标,避免流动性陷阱。
“竞价金额定买盘,十五倍率是基线; 流通市值比抛压,红柱堆积涨停见。 一进二量卡门槛,不及标准莫硬干!”
适用人群:需具备盘口基础,建议结合周期(避开退潮期)使用! 🚀
一:竞价基础
竞价系统不仅包含了普遍意义上上的竞价买入战法,深入理解竞价本质后,更可以以此来辅助打板或者指导卖点。相信对于竞价交易,大部分人都是有点基础的。
所以基础篇的第一步,我们先来学如何看竞价图。 这是同花顺上面截的一个放大了的竞价图,在分时图界面,双击竞价区,就可以放大竞价图。
A股的竞价图,从9点15分开始,每9秒钟就会在竞价图下方区域生成一组柱状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柱状图连在一起就记录了整个竞价的过程。我们把鼠标放在这任意一根柱子的位置,就会自动跳出浮窗显示当时的时间、匹配价格、竞价涨幅、竞价量、竞价金额和未匹配量。那么只要搞清楚这些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我们就可以初步看懂竞价图了。
首先是匹配价,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当前竞价的价格。为什么叫匹配价不叫成交价呢?因为这时候价格的变动是随着多单和空单的委托量变化的,并没有真正产生成交,只有在9:25最终匹配价和最终四配量确认后,才会产生成交。相对于匹配价来说,更具观察意义的是竞价涨幅,这个和匹配价是相对应的,我们看分时图的变动就可以,非常直观。
然后我们来看竞价量和竞价金额,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是用了不同的单位,竞价金额=竞价量X匹配价,所以这两个我们当成一个东西看就行。个人一般是只看竞价金额,因为换算成金额,在以后我们实战运用中会比较直观,可以统一化。如果去看竞价量的话,由于每一只股票的价格不一样,相同的竞价金额所对应的竞价量也会不一样,实战中要再每次去换算成金额就很麻烦。所以以后我们直接看金额就可以。柱状图下方的柱子,表示的就是竞价金额所对应的匹配量。
而未匹配量指的是有意愿在当前的匹配价成交,但是由于对手盘不够而还不能构成匹配的,可以理解为还在排队等待匹配的量。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当前的价格是涨停价,竞价金额是2000万,而买一还有1个亿。那如果我们用上面这些概念来理解这个市场行为,就是委托在涨停价够买这只股票的资金一共有1亿+2000w=1.2亿,而想要在涨停价卖出的资金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因为这些挂涨停买入的资金,会把所有≤涨停价的委托卖单全部都匹配。所以我们从这上面可以知道,从涨停价到跌停价之间所有档位的委托卖单加起来,一共是2000万。由于一共只有2000万资金想卖,而想在涨停价买的资金远远大于这个数值,所以就只有2000万筹码匹配成功。那么剩下的一个亿就要排队等待新的卖单挂出后才能匹配。我们用涨停价作为例子是因为这样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那么我们从这个例子,就可以引申出来集合竞价匹配的三大原则。
竞价筹码匹配的三大原则分别是成交量最大原则,价格优先原则和时间优先原则。
成交量最大原则指的是“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的成交量”,高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申报全部成交;低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卖出申报全部成交;等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或卖出申报,根据买入申报量和卖出申报量的多少,按少的一方的申报量成交。若有多个价位满足最大成交量原则,则开盘价取与前一交易日结算价最近的价格。 价格优先原则,我们可以比较简单的理解为,委托价高于当前匹配价的委托单买单会优先成交,同时委托价低于当前匹配价的委托卖单也会优先成交。比如说如果当前匹配价是5元,那么如果你委托的价格是5.05元买入(不超出涨停价),那么你的单子必然会优先匹配。而如果你挂的是5元买入,就必须等那些比你挂的高的买单全部匹配完后,5元这个价位的委托买单再按照申报时间顺序排队,如果你挂的时间比别人晚,那你就有可能会匹配不到,成为未匹配量的一份子。 时间优先原则,只的是同一个价位的委托单,先申报的就会先匹配。比如说我们去隔夜顶一字,比较早挂单的,券商有可能比较早申报,第二天一字板封单排队,你就可能排在前一点,而那些通道党,其实就是花钱买了优先申报的特权,所以申报时间特别早,就会排在最前面。这样只要有人挂委托卖单,他们就能优先匹配。
理解了这筹码匹配的三大原则后,我们再回来看上面那个例子,就能理解地更加清晰了。
我们回到竞价图。在某个匹配价,如果当前的未匹配量是买单,那么柱状图就会用红色柱子显示,而如果当前未匹配量是卖单,那么柱状图就会用绿色柱子显示(上下颜色是同步的)。
二:竞价看点
除去周期和逻辑的层面,我们凭什么在竞价阶段就可以通过技术层面判断出大概率会涨停呢?我研究竞价的时候,也曾经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最终还是从最本质最底层的地方找到了答案。
股票其实和其他所有的商品一样,剖除掉买卖双方的勾心斗角,最终本质就是有多少筹码,有多少资金买,有多少资金卖。那么如果我们能计算出今天最多可能有多少资金卖,再计算出最少会有多少资金买,如果后者的金额大于前者,那么这只股票就会被推到涨停。这是一个绝对科学的本质逻辑,是不接受反驳的,所以这个逻辑是绝对值得信赖的,这点没错吧?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情。
那第一步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要如何通过集合竞价来计算潜在买盘呢?这是我们最核心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告诉你的话,有可能你永远都想不通。但告诉你后,其实又一点都不难,相当于直接省去了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索时间。 其实我们如果能够计算出一只股票“当天的成交量最少会是竞价成交量的几倍”,那就把竞价跟潜在买盘联系起来了,这个思维就是串联竞价和潜在买盘的核心思维。
所以基于这个底层逻辑,我们来把每天涨停股的表现来进行统计,然后再计算出每只股票成交额于竞价金额的比值,并进行排序,这个比值,我们称之为N值。为什么我们要用金额来计算而不用成交量呢?一只股票当天的股价是变动的,所以按金额计算,和成交量相比是会存在一定误差的,但是这个误差并不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如果要用成交量来计算和回测的话,后面你要再换算成金额就很麻烦,以后实战中每支股票都要进行换算,就会很麻烦,所以统一用金额计算,包括回测过程也用金额,这样就能把数据误差降到最低。
N值=总成交金额/竞价金额
我们来看这个表格样式,本人之前每天统计这份数据,累计了半年的数据后,得出了几个N值的重要数据。N>20的概率达到了90%,N>15的概率达到了95%,N>5的概率,达到98%。
要注意,我们统计N值的时候,是要剔除掉当天的涨停板的,因为涨停板有很多资金是买不到不是不想买,这些也是潜在买盘,但没有体现在成交金额里,所以成交金额是失真的,不能代表当天所有的买盘。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在90%情况下,当天成交额最少都会是竞价成交额的20倍,而如果我们只要求15倍的话,那么这个概率就变成了95%,但是并非绝对,仍是存在小概率的N值低于15倍的情况,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也符合世事无绝对的天地大道。
也就是说,我们在竞价阶段结束后,就可以通过竞价金额知道一只股票当天的潜在买盘在95%的情况下,最少会有15倍与竞价的成交。比如说,假设竞价成交了5000万,那么大概率当天的潜在买盘就有5000w*15=7.5亿。那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再计算出当天这只股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7.5亿的卖盘,那么它涨停的概率是不是就很大了?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有一只股票,它的真实流通盘就只有7个亿,那么竞价成交了5000万,你算出来潜在买盘有7.5亿,而卖盘绝对不可能超过7亿,那是不是就只有涨停一条路了?
另外,在一进二当中,对于首板成交额在5000w-3亿,二板开盘成交额要大于800w且大于首板总额的1/15,对于大于5亿的大中军,要大于首板金额的1/20,首板低于5000w,第二天竞价要大于600w。
本文作者:dancoder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摘自-情绪狙击手